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艺苑漫步

试论同步学习书画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5-04-10 09:40大小:

 

有人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学什么都要专心,不能得陇而望蜀。所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书法家,明天又发愤要当画家,朝三暮四,没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画家没当成,恐怕书法家也会成泡影。因此,一边学书法,一边再去学国画,肯定相互影响,到后来将一事无成。”这种说法虽然引经据典,但本人却不敢苟同。

同步进行书画学习的学习方法显然不是不专一,而是在不断探索书画各自领域内的相互拓展。

自古以来有书画同宗同源的说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中国汉字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字,在古代的时候是“书”的同时也都是“画”。现在看这些“书、画”的符号虽然像字的因素多一点,但他依然透漏着古人在岩壁,甲骨、钟鼎上留下的痕迹。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化名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无所不晓”,他们有的是书法大家且兼工丹青,有的既是文学巨匠又是书法名家和画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宋的苏轼,是一位集琴棋诗赋于一身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代表作就有:《黄州寒食帖》、《奉别帖》、《李白仙诗帖》、《啜茶帖》等。其中《黄州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这位东坡居士同时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画家,至今任然流传着他发明朱竹的小故事。他发明的朱笔画竹的方法,很得后人的追捧和仿效。因此被尊为画朱竹的鼻祖。

另外北宋的米芾、宋末元初时期的赵孟頫和明末清初的董其昌等,都不仅仅是有名的书法家,同时也都是国画大家师。米芾创造用“米子点皴法画山水”的技法,至今依然是山水画作画的重要手段之一。

宋末元初时期的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和绘画成就很高,被称为“元人冠冕”。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董其昌虽然书法自成一格,仍然不能影响他是“华亭画派”领军人物的桂冕,董其昌的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非常大。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当代画家范曾以丹青高手出名,而众所周知他的字也是上上之品。另外,安康国画家王宝、王晓琪、时和庆等人的书法造诣也同时很高。

 既然学书法的可以同时学习国画,那么先学书法有利还是先学国画有助于学习昵?

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因为,书法是国画的基础,国画是书法的成因。在国画中,画家常借鉴书法家的书写手法入画。比如画竹子时,竹竿画法如同写隶书、竹枝画法如同写草书,而竹叶画法则是典型的楷书笔法。所以许多画家在写意画的落款上都注上个“写”字,即表示书写又表示意境,其实也有练好书法就打好了国画基础之意。

而书法家在书写作品时也常常借鉴国画家的用墨方法。中国画用墨讲究“运墨俱五色”。即一幅国画作品中应该在用墨过程中显现出“焦、浓、淡、干、湿”的变化,这种用墨方法形成了中国画神韵兼备的奇妙效果,书法家就把国画用墨的方法引入了书法作品,使书法作品显现出无穷的张力和厚重,韵味十足。

我认为对于国画、书法的初学者而言,同时继承和学习书画技法,一定会有极大好处的。

我初学书画时就是书画同步学习,即促进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也排除了学习中的枯燥感。由于同步学习书画,始终感到受益匪浅。我希望通过分享个人的学习感受,使那些同我一样刚起步的书画爱好者,少走弯路,拿起画笔作画的同时也用它来习练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