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第一、二干休所均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接收安置对象为市级老领导和部分县区的县级以上离休干部,作为一种集中安置服务管理模式在为老干部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干休所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安康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让离休干部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是老干部工作部门应尽的职责。
一、我市干休所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一)一、二干休所机构设置及人员
市第一、二干休所为隶属于市委老干局的县级事业单位,1999年7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干休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全额拨款。其中市一干所事业编制8名,含所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1正1副),工勤人员2名,实有8人,干部4人,工勤人员4人,平均年龄41岁;市二干所事业编制8名,含所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1正1副),工勤人员2名,实有6人,干部3人,工勤人员3人,平均年龄54岁。
(二)离休干部及遗属情况
市一、二干休所共有离休干部及遗属47人,其中老干部25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年龄78岁,平均年龄82岁,厅级待遇11人(含1名老红军),处级及以下待遇14人;离休干部遗属22人,平均年龄72岁。其中一干所离休干部11人,遗属9人,平均年龄84岁,二干所离休干部14人,遗属13人,平均年龄79岁。
(三)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干休所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老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开展文体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政治、生活待遇,组织老干部发挥作用,处理离休干部去世后的有关事宜,提供全方位的安置管理服务。干休所工作事务性强,涉及面广,十分具体。小到水电维修、购买粮油,大到生活待遇落实、后事处理、遗孀照料,工作人员长期奋战在老干部工作一线,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默默无闻的服务工作。
(四)老干部的愿望和要求
多数离休干部离开岗位时间早,参加学习和接触社会少,活动空间较小,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目前,虽然都进入了高年龄期和高发病期,不少人长期住院或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们对党和国家大事、安康的改革发展仍然比较关注,主观上有发挥余热的愿望,希望能为安康突破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随着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要求,不少老干部有失落感、孤独感、认为干休所生活较为封闭,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报告会、辅导会和老年大学的学习,加强同外界的沟通交流。
二、新时期干休所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市委老干局采取房产开发的形式新建了老干部住宅楼,市一、二干休所老干部和遗属按照房改优惠政策购买了独立产权的新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干休所成为居住小区,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年龄期和高发病期,特别是市二干休所多数老干部和遗属居住在市一干所,传统服务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需要,干休所服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不适应老干部管理的需要
市一、二干休所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多数长年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身边无子女照顾的老干部占总人数的90%,空巢家庭逐年增多,干休所服务管理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市一、二干休所开发成住宅小区,二干所27户老干部及遗属中有16户已住在一干所,占总人数的近2/3,他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如晚上突发疾病,难以及时救治,参加学习、日常服务、组织生活等都不方便,而二干所工作量相对减少,老干部和遗属意见很大,多次反映有急事找一干所明不正言不顺,找二干所又离的太远,强烈要求尽快解决服务管理体制问题。
(二)干休所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一、二干休所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老同志多,年青干部少;工勤人员多,干部少;编制人员多,能干事的人少。工作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由于“进不来,出不去,长不大”,很多职工一个岗位干到退休,单位缺乏活力和生机,职工队伍层次不一,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工作人员有混日子的想法,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对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
(三)便件设施建设较差
因经费紧张,干休所老干部阅文室、活动室条件简陋,设施设备较差,两个干休所车辆都严重老化,超期服役,车况很差,不能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和看病就医需要。
(四)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随着干休所成为居住小区,目前干休所和物业公司两套机构都承担着服务职能,安全保卫、环境卫生、水电纳交纳和维修等部分过去由干休所承担的工作现在由物业公司承担。干休所工作量减轻后,就管理与服务内涵而言,该管什么,谁来管,如何管;就服务而言,服务什么,怎么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都没有相对明确的界定,以致有的该管的没管好,该服务的没到位,在主动为老干部提供个性化、亲情化服务上做的不够。
三、加强干休所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陕发[2008]11号)指出,“要切实加强组织保证,对老干部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要予以切实支持,理顺机构规格,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为做好我市干休所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合并市一、二干休所机构
为整合资源,精减机构,理顺工作,明确责任,按照服务人员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原则,撤销原市一、二干休所,设立安康市干休所,正县级规格,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编制10名,设正副所长各1名;内设办公室、待遇科,正科级建制,各设主任(科长)1名,副主任(副科长)1名。人员编制从原一、二干休所16名编制中调整。
1、办公室的主要职责:负责起草全所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综合性材料及各类文件;负责印章的使用和管理,上报各种材料、统计报表等;负责文件收发、档案管理、人事、劳资、财务和后勤保障等项工作。
2、待遇科的主要职责:负责落实住所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组织其学习、阅文、听报告、过组织生活、参加有关会议;负责协调落实住所离休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组织离休干部发挥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协助原单位妥善处理好离休干部逝世后的丧葬事宜,照料好遗属。
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工作必须加强,根据市干休所机构设置方案将剩余的6名人员编制调整到老年大学和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二)加强老干部党组织建设
根据老干部身体状况和居住地分布情况,按照就近就地,方便活动的原则,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选配身体好、党性强、威望高的老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由工作人员担任副书记或支部委员,负责支部日常工作。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支部学习、活动、阅文、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参观考察等制度,使老干部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开展“五好支部”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老同志发挥作用,支持干休所工作。
(三)提供亲情化、人性化服务
干休所老干部人数虽然减少,但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服务工作不仅没有减轻,对服务要求更高。干休所要结合老干部年迈多病,行动不便,多数身边无子女的实际,要在提供亲情化、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日常服务到位,重点服务到人,特殊服务到家。一是要加强与社区、物业公司、家政公司的联系,尽可能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服务,鼓励老干部主动到社区接受家政、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邀请中、小学生、团员青年到干休所对口服务。二是在坚持和完善联户责任制基础上,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8小时之外老干部有急事随叫随到,提供全天候服务;三是坚持定期上门走访,组织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为老干部排优解难,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服务老干部,促进大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工作人员定岗定责,竞争上岗,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效率。
(四)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宣传干休所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宣传老干部的历史功绩和老有所为的感人事迹,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营造社会各方面关心、重视和支持干休所工作的良好氛围。随着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社区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社会化养老已成为今后的主要趋势,作为干休所,要顺应这个大的趋势,组织工作人员走出干休所、融入社区、了解社区、参与发展,才能逐步提升服务管理的质量和层次,使其与社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