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岁月如歌

艰苦岁月——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调粮往事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09-06-09 13:04大小: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浩如烟海,特别是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所从事的许多艰苦工作,让人终身难以忘怀,比如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亲身经历的跨省区调配粮食以及深入农户搞生活摸底调查等工作情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五十年代初,为支援地方政府建设的需要,经国务院,民政部,国防部决定,在全军安排40万名干部转业到地方支援地方政府建设。我便是这批转业干部之一。1955年10月至12月我所在部队的转业干部奉命到辽宁省四平市杨木林厂坦克基地集中整训、学习。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方政府建设的工作方法,农业合作化运动具体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张的两个月集中培训学习结束后,按照组织的统一分配,我等15名军转干部,被分配到陕西省,紫阳县,我被分配到当时的粮食部门(粮食科)粮政股,具体负责管理粮食政策、粮食的统购统销,以及粮食加工、经营和粮食价格管理工作,在粮食部门一干就是13年,(1955年至1968年)。

    在从事粮食工作的十多年里,让我最难忘的还是五六十年代跨省区调集粮食和深入农户进行生活调查的那些往事。曾记得那还是1956年,因洪涝自然灾害导致中高山地区因缺粮食闹饥荒,缺粮达300多斤,为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县政府将此紧急情况,向省政府汇报要求解决粮食问题,经省上与四川省联系,四川方面同意在接壤区粮库协调解决。紫阳是与四川省的万源、城口两县接壤。于是县上决定派我和毛坝粮管所的齐宇同志,到万源、城口两县联系调粮事宜。我临危受命,当时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根本不象今天这样方便,紫阳到万源县,既不通公路更不通铁路,全靠步行。记得是当年的12月20日左右,我第一天步行100多华里赶到毛坝与齐宇同志汇合,次日便与齐宇同志一道沿着崎曲羊肠小道,途径四川的田坝河、大竹区、庙坡、官度等区乡历时两天半,赶到万源县城,当时负责财贸、粮食工作的成副县长接待了我们,并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开会,研究同意从大竹、田坝两区国库划拨150万斤粮食供应给我县的毛坝、高滩等高山区乡的缺粮户。与万源县洽谈妥调粮事宜后,我便独自一人步行到城口县,经过两天多的艰苦跋涉来到了城口县。该县领导对我们协调粮食的事宜非常重视,我与他们接洽后,县上领导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并迅速决定,从田坝区粮库划拨粮食供应我县洄水、界岭等高山区乡的缺粮户。调粮任务完成后,我便沿原路返回紫阳。那次到四川两个县调粮,历时10天,平均每天步行一百多里路,穿越崇山俊岭,走的是羊肠小道。为了赶时间,行路时几乎没有休息,哦了啃一点干粮,渴了,就饮路边的山泉。加之时值寒冬腊月,行走在冰天雪地上就显得更艰难。

    1963年我县因灾造成粮食饥荒,经省上协调,决定从相邻的汉中地区镇巴县,调粮五百万斤,解决紫阳缺粮问题。那个年代交通非常落后,五百万斤粮食全部要靠农民工背运。为确保运粮工作顺利开展,还在镇巴县粮食局设立了“紫阳灾粮调运指挥部”。同年3月县局派我驻镇巴调粮指挥部,具体负责组织农民运粮,给运粮农民付运费和补助粮(百斤百里付运费4元,补助粮2斤)。掌握汇总上报运粮进度等工作。当时所谓的指挥部其实就我一人,为加快运粮进度,每天上劳一千多人,日运粮7万余斤。运粮正式开始后我一人日夜不离办公室,每天必须在晚上10点多钟前将上劳情况、运粮数量、付出运费和补助粮数等相关数据及时收集汇总,到十二点后电话报告紫阳县生产救灾办公室。那一次调粮前后两个半月才结束,由于工作紧张繁忙,经常加班加点,积劳成疾患上急性肝炎,所幸的是得到了及时治疗,没有落下病根,调粮工作结束后,我便一人步行三百里路,从镇巴返回紫阳,并将所往来的经济手续及调粮的有关数据、资料搞得一二楚,向领导作了汇报,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调粮任务。

   在粮食部门工作的十多年,除以上所述到外省、县调粮以及搞业务工作外,还经常下乡搞群众生活摸底调查。记得1963年4月我和县财贸部部长朱振林、廖怡谷等同志到原双河区,桥镇公社,黄金大队搞群众生活摸底调查,我们从区公所步行一天才到达一个小地名叫“五朵云”的高山生产队,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他们没有饭吃,吃的大部分是野菜和草根。为了摸清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逐户检查查看,他们的粮桶,甚至用木棍挑起他们排拉的粪便进行查看。就这样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几天时间摸清底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将调查所掌握的情况迅速汇总上报,县上根据我们汇报的情况及时调拨救济粮,帮那些缺粮户度过了生活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