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金秋之韵

兴安先治水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0-09-13 16:43大小:

咱们这块故土,无论是古称兴安州还是今叫安康市,寓意都是国民企盼政治安定、没有灾难、吉祥安泰、兴旺发达、国强民富。要实现这些美好愿望,除了国家体制、治国路线正确等政治因素,在经济建设中应该把“兴安先治水”作为突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为水对安康带来的福祉和灾难实在太多。

安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条件,洪水、干旱、病虫、雷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以洪水灾害最为严重。据史料记载,从1403年到1983年的580年中,仅古金州、兴安、今安康城区汉江洪水造成决堤淹城17次,毁灭性的达10次,特别是:明朝万历11(1583),汉江水溢,黄洋河水雍高城丈余,公署民舍全毁,溺死者5000余人;清朝咸丰二年(1852)汉江大水决小南门入城,庐舍坍塌无数,兵民溺死者3000余人;1983年年731日汉江流量31000秒立方米,老城被淹,89600人受灾,870人遇难,毁房3万余间,损失4.1亿元。还有2005102日汉江水猛涨,枣园、东坝、西关被淹,经济损失也以亿元计;2010718日全市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多个县城集镇低洼处被淹,多处发生特大泥石流,民宅、农田被毁,死亡失踪人员18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这些史料说明安康市的水患具有历史性、频发生、严重的破坏性,给国家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辛辛苦苦建设积累的财富成果经一场洪灾付之东流。

安康历史上有作为的官吏也组织民众根治水患,但因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的原因都没有惊人的建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心民生,带领人民群众治水创造了空前辉煌的业绩。当每次洪灾发生后,各级领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动用了公安、消防、武警、部队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顺应自然规律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奋斗发展史,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这样。时下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应该着眼长远着手当前进一步把兴安先治水工作落到实处。治水的主要方面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不懈,长治久安,抢险救灾与防灾减灾并重,突出“防减”先于救灾;把防水灾与防旱灾结合起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要做好病险水库的排查治理,发挥好其调控洪水和灌溉抗旱作用;狠抓河道堤坝的修复加固工程建设,增强抗洪灾的能力;疏通河道,人不要与河水争道,让洪水有路可行,以规避风险;下决心做好地质灾害多发、深谷、低洼等不宜人居地方市民的移民搬迁工作,别再重复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游击作法;因地制宜对沿江河两岸的集镇、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修编,在山城要慎建“河在城中,城在河中”的“生态城”,否则会引水为患,真正成了“人城都在洪水中”的灾区;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做好小流域治理,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真正把一江清水送到北京,这样必然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要做好兴安先治水工作,需要质量为先、科技支撑、资金保证。这是非要做好的事关国计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只要党和政府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经济优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宁肯少修几条高速铁路公路,城市少修几条大道、少建一些高楼大厦,把这些数以个、十、百、千亿元计的资金用在治水上,就会大有成效,就能巩固发展成果,为安康突破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条件,国民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会稳定和谐,领导干部也就不再疲于抗洪救灾而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