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工作动态

(征文选登)穿衣那些事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8-07 17:25大小:

   

    我下午下班回家,看见卧室的两个落地衣柜都敞开着,木地板上堆满了花花绿绿的衣裳,老伴一边整理一边擦脸上的汗珠。她头也不抬地对我说:“快过来帮忙,把地上淘汰的衣裳抱出去扔了”。 

    我看见让扔掉的这堆衣服中,有衬衣短衫,有裤子裙子,有长的有短的,有厚的有薄的,有几件衣服黑白相间的商标吊牌都没有拆掉。我说:"这么好的衣裳,有的还能穿,扔了怪过惜的。”"有的过时了,有的小了,有的掉色了。不扔,往哪里存放,送別人,人家还闲是旧的,现在就是农村人也穿得跟城里人一样漂亮。”老伴说。

    老伴从计生局退休后参加了珍珠河畔社区红红火火的文体活动,女同胞时常在一起排练节目,个个穿戴时髦靓丽,加上登台表演的机会多了,有时还到外省市参加展示,什么模特走秀,跳舞唱歌,音乐快板,小品三句半等,自然根据表演内容添置了不少五颜六色的新衣裳。人靠衣装,马靠鞍。老伴说:“60多岁的人了,要按40多岁来穿戴,不然这张老脸真成了老婆子了,何况还经常登台亮像,要对得起观众”。 

    只见老伴每天穿戴时尚,画着淡妆,精气神十足。春秋两季,长的短的风衣就有好几件,还有"短装""牛仔装"“毛衣装”等等。冬天的大衣也是各种各样的,最灿烂的是夏季,那裙子真谜花了眼。家里的四个落地柜子大都是她的衣服,有的挂着,有的折着。 

    老伴自己爱打扮,我也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的衣服也是时常更新,丰富多样,漂亮的服装穿在身上,熟人见面都会夸一声,这真让我充满自信。再看看无论是上班的,还是街头闲逛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人每天不都是衣着光鲜,如同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新衣服不断地添置,家中没地方放了,老伴隔三岔五的要把两间睡房中四个大衣柜清理一番,开始,还把旧衣服放在收纳箱里整齐地码在墙角落,时间久了,七八个收纳箱码在屋里影响美观又占地方,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买回新的,没地方放了,老伴下令,只好让我把淘汰的一箱箱旧衣服趁着夜色全部扔到街头的垃圾桶中。

    看看如今人们穿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衣服,我时常回忆起过去没衣服穿的那种窘境,苦笑着直摇头。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穿新衣服对人们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从1954开始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一人一年发给的布票,还不够大人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毛巾被、毛线、床单、毛巾、袜子、背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大多是三四个孩子,有的多达七八个孩子。我兄妹四人,一年很难穿到新衣服,有时候几年才穿上一套新衣服。国有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基本没有成品衣服卖,民一年到头要缝制新衣服,都要等到国家按人分配布票到手后,拿布票到百货公司或供销社买布回来,然后再请裁缝师傅缝制成衣服。

    我在家为老大,记得有一次请池河镇有名的王裁缝来我家做衣服,兄妹四人,父母只给我们三个大的做了,最小的弟弟没做,因为那时候基本是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嫌小了,就给老三穿。所以流行一句话:"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在父母心中,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孩都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与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于是,在家中,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的,但也往往是穿新衣服机会最多的一个。 

   人们穿着朴素又打补疤的衣裳司空见惯,以至于补补疤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孩子天生好动贪玩,一年四季除了冬天的袄子外,其它三季衣服基本都是通用的,衣服的膝盖和屁股往往是补疤最多的地方,大人们经常用扁担挑水挑东西,则在小孩补疤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肩膀。

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穿戴上可谓是半斤八两,谁也不会笑话谁,衣服的布料以粗布为主,颜色以蓝、灰、黑、白为主色调,样式除了一些中年妇女穿一些老式偏襟衣服外,其余的不论工人农民,还是干部知识份子,50年代穿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改良的军便服,其它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了。

    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了封资修的象征,被草绿色的军便服取代,男女老少一色的草绿军服,后来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全民皆兵”的时代。穿着打补疤的衣服,还说你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1983年我结婚时,一狠心到百货公司花了几乎一个月的工资28元(当时月工资29.5元)买了一件中山装,布料很薄,化纤面料的,皱皱巴巴的,穿和脱时就会啪啪啪地放电。翻出早年泛黄的照片看,稍大的中山装挂在瘦削的身上,二十几岁的人,活像一个小老头。

    当时,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外面的时尚风潮涌入山城,街头小伙子最时尚的装扮是,喇叭裤,大卷头,蛤蟆镜,手拿一只四喇叭的录音机,边走边播放节奏强烈的流行音乐。我也同有的年轻人一样学着赶时髦,到老街店铺花了近20元做了一条淡蓝色的涤卡喇叭裤,裤脚有七八寸宽,走起路来像两把大棕扇子,扫来扫去的,还到理发店烫了个大卷卷头。回家时父母对此很看不惯,“你这种大喇叭裤子是街上二流子穿的,你是搞宣传的,不符合身份,快去换了,不然我要用剪刀把你大裤口给剪了!”在供销社工作的父亲黑黢着脸说。

    最近一二十年,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我们工资卡上的数字也不断往上翻,但岁数也翻得快,转眼间都到了花甲之年,经济增加了可喜,而岁数大了烦恼啊。咋办呢?用老伴的话说,就在衣着上翻花样,"装年轻"呗。如今我买衣服,都是往小了一二十岁的年龄段去添置,青年人中流行的衣服我基本都有。春夏秋冬的衣服按季节分类挂满了衣柜,还有各种包、围巾、头饰,各种鞋袜等,就连冬天的羽绒服也有厚的薄的长的短的之分。

    云想衣裳,花想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服装不单能"遮羞",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记忆,它的变迁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化,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如今,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服装,过着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