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于西安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毕业,随同校友刘锡由安康专署派遣到紫阳任教。那时还没通公路,翻山越岭的山路不便负重跋涉,我们只好乘水路辗转至紫。沿汉江乘船逆水而上,遇险滩下船,帮着船工拉纤,历经艰辛,两天后终于到达紫阳。从船舱看出去,江岸上白茫茫一片,乱石穿空,白沙耀眼,半山腰上零零星星的有一些石板房。心里不仅疑惑:这是紫阳县城吗?跟着搬运工人沿崎岖小路曲膝弓背爬行约三百级石阶,来到县政府招待所。说是县城,却无城墙。县城里只有县政府(前清的县衙门旧房)“会议厅”招待所、县委、武装部和监狱,没有居民,没有商店,冷清得很。
从东城门出去就是校场坝,约有八九百平方米,三、四十户居民住在这里,有邮电局、新华书店、县卫生院门诊部(旧民房)、汉剧团(关帝庙)、清真寺和一个小商店。朝河街方向有一条小巷叫施家巷,东头是县文化馆,西头一家民房前挂着县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牌子,再向下走叫木牌楼,也只有十几户居民。
出了西门(其实并没有门)就是西关,一条弯曲的街道,有一家小商店,一个饭馆,这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城关小学,有师生数百人。
县城最繁华的地方是河街,分下河街、中河街和上河街。下河街的粮管所(在泗王庙里),还有肉食公司和屠宰场,河边有个照相馆和篓子作坊,再向东经过一深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有几户菜农住在这里,河对岸是仙人洞,那里住着七八户渔民。
中河街最繁华,那里有国营百货公司、理发店、中西药铺,有修钟表的、补鞋的、钣金、钉锅补漏的和一些手工艺店铺,五花八门。
上河街有一个公私合营的旅舍和饭馆,农贸交易都在中河街和上河街进行,每逢赶集的日子,更显热闹。
沿中河街土地庙前向右走是一条小石梯巷道,坡坡坎坎直到校场坝;向左直走到县招待所,也是石阶小路。这条坡路的左边是百货大楼,它是县城里唯一的一幢“现代化”大楼,外观看上去还算气派。
北坡神峰山下,多荒冢坡地,有数家菜农散居在此。在这荒坡上新建了几个单位。城关小学向东经过一条深沟是公、检、法三家合建的一院。向东半山腰里的城隍庙作了县卫生院的住院部。再向东的荒坡坟地里的蝗虫庙就是紫阳中学,周围有几户菜农,坎下的太山庙是县农具修配厂。再向东是文昌宫古庙,青砖建筑,无人拜谒,一个人来此还觉瘆得慌,这里己是县城的边陲了。
我们慢悠悠地,用了两天时间,闲庭信步的游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还逛了大小商店和码头,江南的仁河咀和仙人洞也游了一遍。
8月28日,拿着县教育局的介绍信到紫阳中学报到,在学校周围转了半圈找不到校门,也不见传达室。有一妇人在石坎上磨面,那妇人指着旁边的红苕地说“这就是学校的地。”从地边的石坎子跳过去,经过一片荒地,才到了学校。一位中年校工领我们去见校长。这里原先是蝗虫庙的前殿,分作三小间,中间是公用过道,左边一间是校长办公室,右边一间分作两小间,是卫生室和总务主任办公室。后殿也分成三间,一边是总务室,一边是保管室,中间是教导主任的宿办室。大殿的侧边有一石板盖的偏厦是老师食堂兼开水房。只有一口大铁锅烧开水,定时供应。校长让总务处安排我俩的宿舍和办公事宜。学校中院有一幢六间两层土木结构楼,我和刘锡合住楼上东头一小间,除前檐走廊外大约有十四平米。每人一张三尺木板床,一桌一凳一盏煤油灯,另外还有一个杯子和一个搪瓷钵盂作餐饮具,并特别声明放假期间餐饮具收回统一保管。只有备课本、蘸水笔和煤油不限量。
当时学校只有16个班,教职工60余人,第二年扩大到20个班。教师敬业,学生勤恳,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3年、1964年也没宽裕多少,大操场种包谷,小操场种南瓜,只补充了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大部分师生仍在半饥饿中度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紫阳县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不光没有搞什么建设,还发起了疯狂的破坏,学校门窗桌凳被砸,实验室被盗,整个县城满目疮痍。1968年,复课闹革命,但由于张铁生白卷先生的深刻影响,老师认真教,学生懒得学,课堂上学生出洋相,教师不敢管。整天开批判会,备课都没时间。
紫阳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1970年铁道兵进驻紫阳,人民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紫阳民兵团、西安学生连,10万军民齐奋战,三年时间便建成了襄渝线。改变了自古以来闭塞的地理环境。不再是一条汉江通天外的局面了。1974年相继开通了公路,特别是1984年改革开放政策,为紫阳经济迅速发展开创了广阔的道路,“若要富,先修路”,到1996年,全县乡镇村落之间,几乎都通了公路。紫阳县城主干道建成后,原来那些用肩膀扛,用架子车拉的搬运工人己开着各种翻斗车、小汽车到处挣钱去了。
紫阳县1957年成立了县广播站,广播站自己用柴油机发电。1960年县粮食加工厂购置了一台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白天供粮食加工用电,夜晚供县级机关照明用电。1970年7月1日,葫芦颈水电站建成正式向县城送电,开始了居民用电的时代,但电压不稳定,很多居民还是用煤油照明。直到1984年底,紫阳县人民政府向安康铁路分局申请牵引变用电,1985年,县城开始牵引变用电,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时代。
安康火石岩水电站建成后,山谷出平湖,原先的水路交通线变成了浩荡的瀛湖水域,船帮老大不再下丹江口了,驾驶着舟辑画舫带旅客畅游百里浩淼的瀛湖水。
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群体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巍峨壮观。三十多层的高楼己不再是鲜见,常绿樟桂,灌木花卉与高楼相辉映,城市公园,山城美观。农民们大量迁至县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文化娱乐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紫阳县城的面貌今非昔比。西关居民拆迁,建成一个偌大的游乐广场,桂花树环围,陶瓷砖铺地,七彩灯辉映,喷泉夏送凉意,望江面绿水漪漪,看远处青山翠微。黄昏灯下多情趣,绿树荫浓好歇息。休闲老人聊天或游戏,七八十岁的老婆婆玩看手机。梦想的小康实现了。为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要,在河堤路又建成第二游乐广场,临江而建,水色宜人。对岸长廊临水建,华亭楼榭映水天。更使城区居民和游客向往的是文笔山公园。以张仙悟道为依托临山建成悟真观,竹苞松茂五大殿,广寒清府紫阳阁,翘首耸立山头上,夜景辉煌照天阙。
仅十多年时间,城乡交通建成,双向铁路桥跨江而过。高速公路穿山越岭,通衢天下,云谲波诡的迷人大桥七座,城乡连成一片。再无江隔之险阻,更无天堑之艰难。车水马龙蜀道如过涧,夜景彩桥更灿烂。茶马古道,一带一路沟通了中外市场,富硒茶畅销国内外,成为国家名牌产品,世界各地的商品都能在紫阳市场找到,农民出外打工,老外来此观光,促进了旅游业,也带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近二十年来,紫阳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蝗虫庙和砖木结构的教室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三幢六层整齐明亮的教学楼,现有教学班72个,学生4800余人,教职工260名,综合办公楼和教师办公楼各一幢,实验楼一幢,学生公寓两幢,有学生膳食中心,有商店,还有功能齐全的文体艺术活动中心。紫阳中学己被命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近年来升学率逐年上升。
漫长的六十年间,紫阳县的飞速发展,也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更确切的说,仅仅只在近二十年间。回顾当年,纵观现在,真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