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结婚至今已整整45年了。回忆起来,尽管当年没有花前月下的热恋,没有玫瑰示爱的浪漫,没有山盟海誓的娇情,但也不像电视小说里描写的那么节俭寒酸。我们的婚恋除具有快捷、简朴、热闹的特点外,受当时赛诗成风的影响,更充满了诗情画意。
45年前的一个春耕大忙季节里,经朋友介绍,我要去镇坪县洪石公社和一位从未谋面的姑娘见面。朋友把我约到青台大队的一面山坡上,只见一位扎着两根长辫子、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滚滚汗滴的姑娘,小跑着正在为点包谷的社员送火粪。如果不是驻队工作组长赵玉学介绍,我真不敢相信她居然就是公社妇联主任、驻队干部。她就是给我介绍的女友周立志,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敬佩不已。为了不影她的工作,我写了一封十分真诚的信及一本我亲笔抄正的“毛主席诗词”托工作组长转交给她。第二天便收到了她的回信。惊喜之余,立即写了一首诗转给她,题目是《接立志首次来信有感》,内容是:
鸿雁南翔传佳音,春风己到洪石门。
飒爽英姿铁姑娘,果敢豪放命笔文。
大寨路上结知已,批林火线建谊情。
立志建设新山区,奋斗终身路光明。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巧妙的把我们两个人的姓名“立志”和“光明”联在一起,也算有缘吧。正是这首诗,确定了我和她的终身大事。
此后十几天里,我们俩往来书信特別频紧,几乎一天一信,渐渐地谈到了何时举行婚礼的事。她的意见是放在国庆节,我的想法是越快越好,于是又写了首诗。诗的最后四句是:
侬既相托终身事,何苦缠绵效缚蚕?
秋景不如春色好,愿在五一喜团圆。
这首诗基本上把结婚时间定了下来,并且一同去公社领了结婚证。我俩是七四年三月二日见面的,到了三月底便領了结婚证。从相识到结婚只用了二十多天时间,这在当时的确是件新奇的事情。欣喜之余,我又写下了《领结婚证抒怀二首》,其中第二首写到:
春光大好足壮观,万顷碧波齐声欢。
两意相投成伉俪,双心相映结侣伴
夫妻心向红太阳,兄妹志接革命班。
同握银锄奔富路,意气风发向明天
我当时是镇坪曾家粮管所的出纳,曾家公社和未婚妻所在的洪石公社相距二十多里路。粮管所给我腾了一个小套间屋子作为新房,我的弟妹专程从安康赶来镇坪,和我的同事一块帮我布置。新房里的箱子、柜子、桌子、椅子、床等,全是新置办的:新房子里的“喜"字、挂对、字画、门联则是我自己制作的。来自安康、镇坪县城以及洪石、附近公社的朋友一百多人前来祝贺,镇坪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朋友们往往要走几十里山路才能到,不招待不管饭是不行的,因而也办了酒席。收到的礼品真不少,多是《毛主席语录》、笔记本、钢笔、热水瓶、脸盆、茶杯等,最大的一份礼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奇特的是给我送来不少挂对和诗稿。
我的表哥张绍新送来一幅他亲笔写下的挂对,内容是:
立志山区间革命,光明普照春满园。
这幅对联内容不错,也把我们两口子的名字联在一起。但在极“左“氛固下,担心有人上纲上线找麻烦,没挂出米。对联一直珍藏到现在。
我的哥哥、还有朋友孟昌华、赵心振都给我赠了诗。其中我哥的一首诗中写到:
山前瀑布势壮观,万颗珍珠倒卷帘。
珠为立志缀书架,帘为光明衬新颜。
奔腾江河湖海水,灌尽山川谷沟田。
有志从文武不弃,新婚不忘改河山。
朋友孟昌华有三首诗,其中一首写到:
莺歌燕舞送春来,山花又红青龙台。
胸中春潮涌千言,巴山风光添百态。
四野寒意银锄破,九州大道阔步迈。
铁鞋去处留豪情,春苞正待你们开。
我们的婚礼过程就不多说了,简朴,热闹,快捷。记忆最清楚的有两点:一是婚前我们两个都做了套新衣服,结婚时为了“破旧立新”,勤办喜事,反而穿了套洗于净的旧衣服。二是粮管所主任熊锡文赠送的一首诗。这里也摘抄如下:
月出满天星,粮站灯火明。
每天有活动,这次内容新。
职工李光明,今晚要结婚。
女方周立志,妇女带头人。
移风又易俗,晚婚到如今。
一不要彩礼,二不费现金。
三不误工作,喜事办得新。
喜讯传出来,大家都高兴。
党委很重视,书记也光临。
一齐来祝贺,贺词很中肯。
毛主席教导,永远记在心。
革命当闯将,工作当尖兵。
理论学得好,行动作证明。
立一代新风,当一代新人。
主席阳光照,携手向前进。
(作者系市委党校退体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