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学校”是一个教师老成持重地教书育人,学生们青春勃发地吸收知识营养的地方。而老年大学却不是这样,在这里,花甲之年的学生们在年轻老师的带领下,或学知识、或学技能,他们在这座特殊的校园里用学习丰富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人的一生,不论在什么年龄段,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在老年大学的课堂里,有各行各业的退休老人、也有家庭主妇及自由职业者。他们有的政治素质高、有的理解能力强,可毕竟年事已高,不但听力和记忆力跟不上,有的还视力减退、行动迟缓。尽管这样,他们仍然对学习抱有巨大热情,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年大学的老师们及时了解老人们的心情和想法,面对客观实际和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千方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用老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因为他们知道,老人们来这里学习不是来“混文凭”的,一纸文凭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他们需要的是“快乐”。而这“快乐”便来自于学习的进步。
老年大学二胡系平均年龄比班主任王老师年长一倍,对王老师来说都是父母辈甚至是爷爷奶奶辈的人。而二胡又是比较难学的一种乐器,它需要听力好、学员反应敏捷、手指动作快、记忆力强,但学员们欠缺的恰好就是这几样,这给王老师在教学上带来巨大障碍。但是王老师坚持“适其所需 授其所益”,将老年人的需要、兴趣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教学,增强对学员的吸引力。同时,他还经常与学员们谈心,了解学员们的身体健康及家庭状况,结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和规律,边摸索边实践、边实践边改进,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老同志们都把王老师当作家里人,学习上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和他聊一聊,生活上有什么烦心事也都愿意跟他说一说。大家都说,在老年大学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而且增添了活力!
“老有所乐”是老同志们重新走进课堂的原因之一,“有所乐”才会心情愉快,才能体会到晚年的幸福。2015年,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二胡系的学员们先后参加了“第三届陕西省民族乐器比赛”、“2015中秋香溪洞魅力森林诗会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文艺演出”、“全市老年大学教学成果展”等集体活动,并以饱满的精神、娴熟的技能圆满完成了演奏任务。老人们穿上演出服走上舞台,个个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每一个节目的准备从编排、音响、化妆到老人们的住宿、出行安全,样样都需要操心,但王老师从不说辛苦,不说一声累,每次演出都随时跟在老同志们身边,提供这样那样的帮助。老同志们视力不好,演出结束后从舞台上的强光里突然走到台下会有短暂的不适应,王老师每次都亲自站在旁边一个一个搀扶下来,生怕哪一个摔倒受伤。这样关心学员、关心老同志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老年大学里随处可见。
在这座校园里,学员们和老师培养出别样的师生情,他们不但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更从老师们的关怀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温暖让夕阳更红、晚霞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