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艺苑漫步

【一路同行征文】情牵汉剧奉献余热——记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退休职工王发芸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09-25 10:55大小:

   

    王发芸,女,汉族,初中文化,1941年9月出生,1956年在安康汉剧团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安康汉剧团团务委员,副团长、党支部副书记、原中共安康县县委委员等职务,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为安康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

    王发芸同志始终把追求自身演技提高和弘扬汉调二黄艺术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50余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以团为家,勤学苦练,主攻戏曲“刀、马、旦”及“花旦”行当的刀、枪、剑、鞭,把子功程式、趟马、起霸、手帕、扇子、云帚等程式和基本功,在戏曲的表演中娴熟运用,推陈出新。尤其擅长扮演巾帼英雄、小家碧玉和善良妇女等悲喜剧人物。在向团内老艺人虚心学习同时,还先后拜京剧名家欧阳玉倩的高足张玉昆、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京剧表演艺术家徐碧云为师,汲取京剧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使其表演独具特色,而且丰富了传统汉调二黄的表演形式。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演艺生涯中,王发芸成功地塑造了近百个不同性格、不同年龄和不同遭遇处境的妇女形象,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及好评。1979年,由她主演的《红珍珠》赴省上会演,获国庆献礼奖;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她主演《扈三娘》获一等奖,同年,还荣获陕西省个人特别贡献奖;1984年7月,王发芸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为汉剧团最早的国家级表演艺术家;1989年,在陕西省中青年演员大赛中,她主演的汉剧《穆柯寨》再获一等奖;当年,她参演现代戏《马大怪传奇》在省第二届艺术节上荣获金奖;次年,该剧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又获优秀演出奖。1960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6年王发芸退休后不久,被查出患有癌症,在手术后短暂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的身影又频繁的出现在剧团。当时,汉剧发展正处于低谷,剧团人心涣散,演职员工纷纷下海,排练演出不正常,眼看汉剧发展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对此,王发芸忧心忡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时任省政协委员的顾明、市政协委员江树业等一起,为抢救汉剧奔走呼吁,引起了省市区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汉滨区2001年开始启动以“苗子、班子、场子、路子、票子”为主要内容的“汉剧保护工程”。在“汉剧保护工程”启动后,王发芸立即站出来表态:要是用的着,保证随叫随到,不用管饭,不要报酬。10年来,她退休不退志,退休不褪色,传承文化掖后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这一庄严承诺。为了支持剧团编撰《汉剧艺术资料丛书》,得知剧团资料室保存剧本十分有限,很多剧目招不到剧本,她将她和同为剧团演员的爱人珍藏的传统汉剧剧本无偿提供给资料室;在得知汉剧学员班专业课,尤其是表演课缺少教练,她二话不说,不顾重病在身和带孙子的劳累,自愿利用下午时间在家中给学员开课,手把手的教,一句句的示范,从最初的带两名徒弟,发展到15人之多,家中呆不下了,就在小区的空地里上课,在小区成了一景;在剧团要恢复排练传统折子戏、大型剧目,却又苦于现有的导演拿不下任务时,她又主动找到剧团领导,把她的教学点从所住的小区搬到了剧团的排练场,不论酷暑还是风雨,从未耽误过一场戏、从未让剧团派车去接,几年来,先后组织排练了折子戏《秋江》、《嫁妈》、《站花墙》、《拾玉镯》、《杀惜》、《活捉》、《穆柯寨》、《双卖武》、《打花鼓》、《双下山》、《洛阳桥》,以及汉剧本戏《渔舟配》、《假婿乘龙》、《杨门女将》等。

    不幸的是,2009年,王发芸又查出身患静脉血栓,严重时右腿肿胀如水桶般粗,但只要有任务,她仍然带病坚持给年轻演员排戏教戏,顽强的站在振兴汉剧的第一线。她说,汉剧是安康的瑰宝,传承汉剧,振兴汉剧,汉剧人义不容辞,健在的汉剧老艺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不出力,谁出力?

    作为一名演员,从艺50多年来,王发芸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到台上“高调”演戏,台下低调做人,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共产党员这四个字的含义,在安康文艺界树起了“德艺双馨”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