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艺苑漫步

文学老年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0-04-08 16:13大小:
    爸爸拿着几本旧旧的黑色硬抄本给我,比较含蓄地说:“你妈妈说,你要看看我写的文章,诺,这就是。”随后,又轻描淡写地加了一句:“如果你觉得好,就在你的博上摘抄几篇,让人家看看。”爸妈知道我在写博。

    翻开其中的一本,有诗有小文章,风花雪月,人间万象,并加了写成的时间,大多是我爸近几年的涂鸦。

一直知道爸爸喜欢闲来写些文字,但从不知竟然坚持至今,直到有一天妈妈跟我说:“你别只顾看别人写的东西,有空也看看你爸爸写的东西吧,他写的文章至今只有我一个读者,怪没成就感的。”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爸爸给我看文章的一幕。

    爸爸虽然不是文科生,但我早已认定他是从文学青年做到文学中年,直至文字老年。当年考大学时,曾几度在华师大的中文系和同济的建筑系之间摇摆,结果听了家里人的一句话:学工科总有饭吃的。随即选择了当个建筑师。不过,我看到的他大学六年二大本日记本,以及情意绵绵的情书,就足以说明他文学青年没有白当。

    近几年,我爸身上发生的二个故事,使得我当面就得尊称他一声:文学老年。

    几年前的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爸爸就梳齐头发,严肃整装出门了,跟我们说是散步去了。几小时后,爸爸臂下挟着一本厚厚的精装书回家了。与出门前的严肃截然不同,回家时是兴奋异常的。

    原来,他是一大早去书城排队,等待陈香梅女士的签名售书了。那本《回忆陈纳德将军》的书我爸其实兴趣不大,他更有兴趣的是想得到陈香梅的签名。捧着打开的书本,一一给我和妈妈看,粗黑的水笔写着陈香梅三个字,我爸爸高兴得似乎得到了一件人间珍品。

    这是其一。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家有二本,一平一精。平装是我买的,精装是我爸买的。当年,我和爸爸一起看完了平装本,我爸爸心潮起伏,激动之余又去买了一本精装本回来再捧读一遍。然后,干了一件只有嘴上没毛的豆蔻少女才会干的事,提笔给余秋雨写信。

    满满六张信纸,爸爸谈了读后感,谈了对同是宁波故乡人的情怀,谈了儿时和余类同的就读私塾的趣事等等。爸爸以为,他和余秋雨是同龄人,又是同乡人,童年的经历又多少有些相同,因此余必定会觉得多一知音,必定回信。

    当然,一个月后,爸爸失望了。他说:我信写过了,就算感谢过了,我原本只是想感谢他,写了一本好书。我不知怎样安慰爸爸,只是去买来一本又一本的余秋雨的书给爸爸看。

    去年,我从北京买回了余的《借我一生》,爸爸二天看完了。然后说: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从小就是神童,那么,我以后就不会看他的书了。

    这是其二。

   这一阵,我去看了爸爸的床头柜,他在看《廊桥遗梦》。爸爸说,他已是在看第七遍了,并且在他的朋友中,有一个人身上有罗伯特的影子。

    回到爸爸的笔记本。我看了他的文章,准备摘录几篇在自己的博上,爸爸“文学老年”的帽子并不是白戴的,我想让他一直做下去。

    做个文学老年,并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