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金秋之韵

高龄老太的长寿梦——记孟贤君老人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4-09-10 14:48大小:

 

白河县构镇凉水村,有一位92岁高龄的孟贤君老人,七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并送走了婆婆、丈夫和大姐,用真爱呵护了一家三代人的成长,倾其一生的精力谱写了一曲“和谐家庭”的赞歌,成为当地人们的美谈。

 

旧式婚姻 成就一段佳话

 

孟贤君的丈夫樊庆云出身在当地有口皆碑的中医世家,几代人在乡里悬壶济世。他与第一房妻子许文秀生有一儿两女,加上母亲一家六口,生活无忧,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殷实之家。但好景不长,许文秀于四一年冬突患眼疾,双目失明;而母亲为照料妻子不慎也摔坏了右腿,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人们羡慕的家庭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妻子看不见,母亲躺在床上,儿女年幼无人带,自己再也不能出诊帮人看病了,在家里忙前忙后团团转也还是一筹莫展。亲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纷纷劝他再娶一房妻子来照料这个家庭。后经人介绍,孟贤君感于樊家在当地的良好家声,不顾危难走进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成为樊庆云的第二房妻子,并从此撑起一片天。

孟贤君夫妻恩爱,孝顺老人更是无微不至,一天三餐按时送茶送饭,按时给老人擦洗,她的孝心赢得了老母的舒心和欢心,左邻右舍和亲友们交口称赞。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与丈夫的第一房妻子,已经双目失明的许文秀大姐关系十分融洽,终其一生以“大姐、小妹”相称,相互体贴和谦让,人们评价她们不是姐妹而胜过姐妹,从未因家庭琐事红过脸、拌过嘴,姐妹两无话不说,同舟共济,共同支撑起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平稳的渡过了难关。直到养子娶了媳妇,家境彻底改善,她仍然精心的照料婆婆、丈夫和大姐,直到六七年、七五年、二○○二年先后送走他们为止,历时整整六十年。

为了这个家庭一家老小三代人的幸福,为了能让丈夫更好的去治病救人,不管多苦多累,有时甚至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她都义无反顾的坚持走下来。是她自幼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尊崇着孝老爱亲的文化传统,加上纯朴善良的为人,使她做着一切无怨无悔。

 

大爱无声 甘做别人母亲

 

孟贤君与丈夫结婚后,面对家庭困境,她一直没敢要孩子。后来,婆婆的腿好了、几个孩子大点了,婆婆和大姐都劝她生一个自己的孩子。她思前想后,觉得家庭状况刚有好转,再添一个孩子必定加重负担;同时,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即便心里再公道,也难免会有所偏心,况且现在三个孩子在家里“大妈妈和妈妈”叫的多亲热,又何必非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作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二个重大选择,那就是终身不育。

她的这一决定让大姐感动得哭了,婆婆感叹的说“贤君为了我们这个家,真是付出的太多太重了。”此后,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到打理这个家上,在婆婆和大姐面前更加细心周到,对三个孩子的关爱之情更浓了。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入睡,事无巨细,样样都做,做好媳妇、做贤妻良母。婆婆、丈夫和大姐也更加敬重孟贤君的为人,樊事都由孟贤君作主,一家三代七口人和乐融融。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儿两女也大了,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并连续添了三个孙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再后来,她又亲自带大了三个孙子和四个重孙子女。现在三个孙子两个在外工作,一个在家行医(开了一个村级卫生室);四个重孙子女中已经有一个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这一切的一切,可想而知孟贤君老人她为这个家、为了这家子孙三代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勤俭持家 辛勤劳作一生

 

孟贤君老人历经新旧社会两个世纪几个时代,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她始终坚信一点“勤俭持家,劳动致富”才能过上好日子。她常用“家有万贯节俭为本,生活富裕劳动为本”这句话来教育启发后人,这也是她历经两个社会几个时代的经验总结。解放前,她靠勤俭持家让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解放初和合作社时期,她又带领儿、媳靠勤俭持家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进入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年代更是如此。孟贤君的长孙樊恩惠说:“在那个年代,养祖母总是扑在前头,一个人干两个人活,拼命的挣工分。”她白天与儿子、儿媳一起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上回家共同料理家务,有时为准备第二天吃的,拐小磨一拐就是半夜,除此还要利用早晚时间去种好菜园地,以弥补口粮的不足。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她带头节俭,不浪费一点一滴粮食,所有食物按计划供应,保证一年四季有饭吃。粮食紧缺时,她宁可自己少吃点,也要保证三个孙子吃饱饭按时去上学,使全家平稳地渡过了大锅饭年代的饥荒,并让三个孙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孙樊恩惠说:“我们家能平稳地渡过几个困难时期并生存下来,我的养祖母她功不可没,她是我们一家老小的大恩人,也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改革开放以后,孟贤君老人和全国人民一样,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八○年土地到户了,其劳动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已经快六十岁的她便跟着儿子、媳妇一起没白没夜的上坡干活,当年粮食破天荒的丰收了,吃饭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一家人别提多高兴,再不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了。

由于孟贤君老人精明能干,做得一手好茶饭,第二年便被凉水小学请去做饭,月工资六十元。学校就在家门口,她除了给学校做饭,还兼顾着料理家务,好让儿子和媳妇专心种好责任田,两年下来,全家丰衣足食,零花钱也有了,过惯了苦日子的一家人心情舒展了,眉开眼笑了,尤其是孟贤君老人见人就喊坐,送烟送茶,遇人就留饭,整天笑呵呵,简直是换了个人似的。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励行节约,劳动致富”不放弃,每当学校放寒暑假和忙假时,近七十岁的她仍然坚持下地劳动,从不休息。并常对后辈们说:“现在条件好了,但勤俭持家、劳动致富”这个传统不能丢,千万不能忘本啊!

 

关爱他人 快乐自己

 

孟贤君老人一生心地善良,关爱他人,无论是生活困难年代,还是现在,她总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人们都说她是个好心人。困难年代,听到邻居小孩因为饥饿而哭,她每每从嘴边省下一点口粮送过去;虽然自身生活条件也不好,但只要遇到流浪乞讨人员,她总是有饭给饭吃,没有饭了哪怕给两块薯干或一个红薯,也不让对方空手走,以自己的善念点亮一盏济世之光,给穷苦人一点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她常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每逢左邻右舍闹矛盾和纠纷时,她总是千方百计的去劝解,直到双方和好如初为止,否则她心里放不下。谁家有个三病两痛的,她总是问寒问暖,催着丈夫(后来是儿子、孙子)去医治,把别人的冷暖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病好了,她心里才高兴。

从八二年起在凉水小学做饭,一做就是十二年(72岁时回家),这期间她以校为家,视每个教师为自己的家人一般,用心做好饭菜让全体教师吃饱吃好。学校改善伙食时,有的教师因故不在,她便将那份饭菜留下来,待下顿饭时给这位教师再补上,她这种以校为家、关爱每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赢得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称她是学校的好管家,教师的好妈妈,好奶奶。她听到这样的称呼时,幸福的笑了,并说,我哪有这么多的好儿子好女儿啊。当年学校校长梁本荣老师二○○九年下来还专门去看望她并合影留念。

 

家庭和谐 延年益寿

 

孟贤君老人终身未育,但却儿孙满堂,而且后辈们在她面前都心虔志诚,十分孝顺。现在她与儿子和长孙一起定居在农村,儿子及儿媳也是八十二岁的高龄,即使长孙和孙媳也年过半百,加上重孙重孙女(已参加工作)一家祖孙四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儿子和儿媳虽已年老,但面对孟贤君老人也是孝敬如初,孝心常存。而孟贤君老人也不以长辈自恃,平和待人。母子(媳)三人他(她)们相互谦让、相互温暖,共同扶持和关爱下一代。她们现在耳聪目明,身体硬朗,精神饱满,坚持劳作,继续帮着长孙(儿子)种好菜园,做好家务,尽力让樊恩惠夫妻二人能集中精力帮人治病,而不用分心。

樊恩惠夫妇也尽量抽出时间种瓜种菜做家务,不让老人们再为他们劳累和操心,要让他们放心而愉快的安渡晚年。此外,樊恩惠在三位老人面前充满了恭敬顺和之心,除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外,更注重对老人的精神慰籍,外出打招呼,回来定问安,尤其是经常与老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千方百计的让老人愉悦心情。樊恩惠说:“我奶对我们一家不是亲生而胜过亲生,全家人都尊敬她,孝顺她,这是大自然的反哺本性。”

孟贤君老人说:“我现在很知足,很幸福,很快乐,跟着长孙吃、喝、穿、用一应俱全,家庭和睦,万事顺心,而在外工作的老二、老三还按月定时汇钱供我用,钱不多情意深,我真的很幸福,即是亲子孙也不过如此……现在吃得好,睡的香,心地宽,精神好,别无它求,就一个梦想,那就是再活十年二十年,尽享幸福好时光。

 

孟贤君老人历经坎坷,甘于奉献,终身劳作,关爱他人的精神风貌和顽强毅力以及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值得在全社会去宣讲和发扬。根据老人一生的经历,思想境界,行为方式以及现实生活环境,她之所以能健康长寿,越活越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总结和体会:一是人活精神。在旧式婚姻背景下,面对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能持之以恒的苦撑苦熬下来,没有一种精神来支撑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她还做的非常好。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是统一生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恒动力。二是心态好没烦恼。无论逆境和顺境,孟贤君老人都能泰然处之,一辈子心态好,想得开,永远没有烦心事。她把帮助他人、做好事善事当做一种享受和快乐,从来不图回报。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具有一种心态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是坚持劳动锻炼。孟贤君老人无论环境、条件好坏,始终坚持劳动锻炼,七十年如一日,一天忙到晚,是个闲不住的大忙人。由此可见劳动锻炼人,劳动才健康,劳动就快乐,劳动会幸福,劳动就是一项健康长寿的体育活动。四是和谐相处,共同欢乐。孟贤君老人在她的一生中始终按照“万事和为贵”的同乐原理来为人处事,从而她现在就生活在一个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晚辈孝顺、幸福养老的好环境里,这为实现她的长寿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而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七十不稀,而且耄耋之人,百岁老人也很常见。因此,我想孟贤君老人的长寿梦一定会实现。作者系白河县委老干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