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电视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有的家庭还有好几台。小小的电视机,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
家中的第一台电视机
我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进了县广播站,入职才两个多月,就被单位派往北京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培训班"。为期二个多月的采编培训,主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好广播节目和电视新闻。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我坐在教室里却面无表情,心不在焉。我在想,啥时候我们穷山僻壤的秦巴山中才会有电视机,人们能看上有画面、有声音的节目。
没过多久,几万人的小县城在北坡雕堡梁上安装了电视差转台,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购买黑白电视机。县信用社看到了商机,当时推出了存款赠电视机的优惠活动,储户只要将2000元存8年定期,就能收到提前支付的利息,赠送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当时我和乡下工作的妻子刚结婚,两个人每月工资加在一起才五十多元,想买一台电视机却苦于钱不够。我父亲晚上摸黑翻跃了几座大山,险些被野狗咬伤,找到了王杀猪匠,便宜卖掉了辛辛苦苦饲养了近一年时间、准备过年用的两头大肥猪。第二天父亲又坐着拉砖头的拖拉机来到县城,给我送来了600元。我又找几个同学同事借了一些钱,凑够2000元一并存进县信用社,抱回了一台"如意"牌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回来后又请人砍来一根又粗又长的竹竿,倚着房屋安装了环形天线。
当放在院子里长条桌子上的电视机开始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精采画面时,院子里挤满了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的观众,我把家里所有高低不一的凳子都搬出来也不够坐,还有许多人站着后面看。第二晚上来的观众更多了,小院子里黑压压的一片,我又把广播站会议室三条长椅子借来,大家围坐一起,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聊天。有的年轻人和小朋友还手舞足蹈地学着武打动作,嘴里哼哼唧唧地学唱着《霍元甲》的主题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到》。有时接收信号不好,电视画面出现"雪花",大家都很着急,还有人时不时地去调整一下天线的位置。
电视机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谁家有一台电视机就是新闻了,惹得周围许多人羡慕不已。
给电视机上保险
又过了几年,妻子调进了城里,添了娃娃,住进了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我把这台小尺寸的黑白电视机送到了池河镇五艾村的舅舅家中,自己重新添置了一台17英寸"黄河"牌黑白电视台,屏幕大了,清晰度高了,几乎天天晚上看电视剧至到深夜。
那时人们的收入普遍偏低,电视机的保有量非常少,所以电视机算是家里的贵重物件,人们对其呵护有加。当时雕堡梁上电视差转台值班室里的一台电视机,在一个下着大暴雨的晚上被人偷走,城里也时有谁家中电视机被人偷走的传闻。我时常下乡采访不在家,妻子担心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有意外,便在保险公司为这台电视机投了4年的财产保险。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工资收入也逐年增加,到了2003年我们搬进了100来平方米的新楼房,二室二厅,添置了新家具,安装了空调,17英寸黑白电视机放在30平方米的客厅中显得小了,又从商场买回了一台3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安装了机顶盒,接上了有线电视信号,50多个电视频道随意调换,电视画面更加清晰,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
这台电视机没看到两年,又嫌屏幕小了。我在西安学习时看到流行的液晶电视好,不占地方,不伤眼睛,于是又从西安市民生商场买回了一台49英寸"熊猫"牌液晶电视,关键是这种电视机体"瘦"得只有一本薄书的厚度,可以挂在墙上观看,不太占空间,不像原来的"大屁股"电视机那样沉重,一个人还搬不动。
电视机折射生活变化
仅过了几年,听朋友介绍说新上市的网络电视机功能多,我又从民威商场购置了一台55英寸的"海信"牌网络电视机,摆放在桌子上顿时有了"影院"的感觉,更让人兴奋得是电视机接入宽带网络之后,节目资源更加丰富,看过的电视节目可以重新回放,能主动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插上U盘就可以播放妻子的模特走秀表演和小孙子唱歌跳舞、背诵唐诗宋词的画面。
我家与千家万户的家庭一样,经历了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小尺寸到大屏幕、从黑白到彩电、从"大屁股"到超薄、从接收无线信号到接入宽带的过程。几十年来,以前的"奢侈品”的电视机已经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了。电视机的"变迁史"从一个小小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遍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还有平板电脑,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视频。看电视的人在不断减少,却让我这个“老广电"产生一丝隐忧……又有谁知道今后的电视机会变成啥模样呢?反正不管咋变化,都只能说明我们普通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了,能享受到的科技服务越来越完善了。我们也始终坚信,跟着共产党走,道路会越走越宽广,日子会越过越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