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老干局>县区动态

汉滨区积极探索“1+N”新模式推动老年教育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

作者:黄小柳来源:汉滨区委组织部发布时间:2024-08-21 16:14大小:

近年来,汉滨区秉持“1+N”办学思路,在建强1所老年大学、建立N所教学点的基础上,盘活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按照资源共享、终生学习、寓教于乐、邻里融合的办学理念,在组织保障、阵地建设、教学内容上不断发力,推动建成分校1所,教学点4个,切实激发老年人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大阵营,在社区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与社区发展互促共赢。

精准对接需求,构筑共享家园

汉滨区老年大学现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700平方米,学校共有教室2 个,办公室 2个,会议室、乒乓球室、图书室等功能室5个,桌椅稳固坚实,通风采光条件好。配有电脑、电子琴、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辅助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群体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汉滨区老年大学呈现了“人员爆满”“一座难求”。面对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汉滨区老年大学除了硬件软件上下功夫,还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摸清社区老同志的数量、办学条件、老年人学习需求等,整合利用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地资源,分批次建成鼓楼、西大街、朝阳、育才、南门社区教学点,有效解决老年大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延伸老年教育的办学空间和维度,吸引周边近千人次老年学员学习活动。

加强教学管理,创新开展教学

凸显老年大学作为学校的教育属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校社联动,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制定《老年大学规章制度》《办公室工作职责》《教师职责》《学员守则》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强化常规管理,追求教学规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学过程,丰富课程设置,为老年人建设便捷贴心的老年学校,努力打造“一点一特色一品牌”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目前开设了老年健康、智能手机等通识类课程,声乐、舞蹈、经典诵读、太极拳等成为学校精品课程,书法、手鼓等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共计9大类12门课程,14个班级。

朝阳社区的教学点将老年课堂由室内拓展至户外,开设了“音乐户外课堂”,不断创新“老有所学”的教学方式,扩展教学空间,探索形成“没有围墙的教育”“没有边界的课堂”等暖心教育模式,让辖区内老年人出家门就能进校门,满足就近学习就近活动需求。

坚持党建融合,凝聚强大动力

汉滨区老年大学深入把握“政治立校”主线,把党建引领融入课堂教学、重大活动、校园文化、学员群众之中,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老年大学及教学活动点成为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各个教学活动点采取社区党委书记任主要负责人、社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任常务负责人模式,实现了社区、支部、教学活动点的有机融合与互联互通。通过课前十分钟“微党课”,及时跟进学习及时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鼓励学员开展互动交流,读文章、谈体会、说感受,为党员经常性教育增添新活力。

1+N的新模式不仅使老年大学扩大了办学规模,还让限于老年大学办学规模或身体原因无法参加学习的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就近得到学习教育,形成“1+1大于2”的惠民效应。中心城区的育才社区将教学点嵌入到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送教学服务、送志愿服务,推动家门老年教育与基层治理互促共赢。

展现“银龄风采”,发挥“银发力量”

将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为相结合,将校园延伸到社区,展示了教学成果,展现老年大学学员风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喜迎二十大以及重阳等传统节庆日期间,组织学员参加社区、街道等文化活动,以书画、文字、歌舞、摄影、非遗技艺等多形式、多元素,讴歌新时代,唱响新征程。汉滨区的“女子合唱团”荣获第四届中国民歌合唱节合唱银奖、陕西省老干部工作局、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合唱大赛全省第三名,成为全区老年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鼓励学员走出课堂、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基层治理和文明城市创建贡献“银发力量”。依托学员骨干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引导老年人树文明家风、宣传红色精神,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力所能及参与社会服务,积极主动发挥优势作用,展示新时代老年人精神风采。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社区、企业、学校、街道。鼓楼社区教学点学员积极为居民服务,成立调解议事机构,协助社区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有效化解多起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率100%,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