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84岁高龄的禚振西老人,现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3年来到铜川,主持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铜川矢志不渝,一步一步揭开了耀州窑1400年的神秘面纱,诠释了一位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1973年5月,铜川灯泡厂进行基建,挖出大量陶瓷碎片。省考古研究院党组织决定,由禚振西带队,组成一支3人考古队到铜川开展耀州窑遗址考古工作,这也是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她白天带领队员现场挖掘,晚上回到附近工厂女工宿舍,在上夜班的女工床铺休息,足迹遍布黄堡、陈炉等地数十平方公里的山梁沟峁,出土瓷片和窑具2万多件,为日后耀州窑考古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1984年,受陕西文物考古所委派,禚振西再次来到铜川,主持了长达15年的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期间,她以考古工作站为家,顾不上照顾父母、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中,用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禚振西在两次带队进行耀州窑考古工作中,先后挖掘珍贵文物200多万件,让烧造出“精比琢玉耀州瓷”、位列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的耀州“十里窑场”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首次发掘出多座唐三彩作坊和窑炉,将国内外考古界和陶瓷研究界的目光聚焦到铜川。在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铜川先后建立起“耀州窑遗址”“唐三彩遗址”,并于1994年建成耀州窑博物馆,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所古陶瓷专题博物馆。
1998年,禚振西退休后欣然接受耀州窑博物馆聘任,担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长期主持耀州窑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她先后带队用5年时间完成上店、陈炉、立地坡等窑址考古,发掘出30多处烧造区,20多座窑炉,陶瓷标本20多万件。她主持的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耀州窑遗址、陈炉耀州窑址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禚振西把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作为工作基本要求,坚持大胆推测,用实证说话,构筑起耀州窑学术体系,填补了中国古陶瓷史多项空白。2003年,禚振西在陈炉上店、立地坡等遗址考古时,每天沿着山路步行达15至40多公里,辗转多个发掘点查看工程进度,尽心尽力指导科学发掘。经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揭示出唐至元明各时期耀瓷的特征,系统解决了其时代区分问题,厘清了每个时期耀州窑制瓷史,填补了北方地区该段制瓷史的空白。
同时,对耀州窑与柴窑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促成耀州青瓷复仿烧制。她主持编写了《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等考古报告以及《陈炉耀州瓷精粹》《中国耀州窑》图录和《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等8部专著,发表专业论文近200篇,先后荣获陕西省历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陕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8次、三等奖5次,陕西省文物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1997年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学者。
禚振西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由于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她个人先后荣获多项荣誉,今年又获“三秦楷模”殊荣。面对这些,她常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无数考古工作者呕心沥血和团队合作的成果。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支撑,才有了耀州窑这座千年名窑的重见天日。”
如今,她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不忘初心、在考古路上求索不辍,组织编写《金元耀州窑址》《陈炉耀州窑址》等研究报告,积极为耀州窑文物保护和耀瓷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耀州瓷的考古发掘和发展振兴事业上,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