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月河岸边,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里一位退休12年、远近闻名的“传文书屋”主人公,被乡亲们亲热地称谓“传文大哥”。
在“传文大哥”的创办的农家书屋里,不仅有两万多册各种各样的图书,还开办了法制、科技、民俗、史政、道德等讲堂,每到晚上或农闲时节,三五成群的农民朋友赶来看书、听课、咨询、“取经”,或切磋技艺,或展示才华,春夏秋冬,署来寒往,这个热闹地方的主人,乐此不疲地坚持了12年,为父老乡亲们传送着精神食粮。
2015年6月,“传文大哥”被特邀去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激情·奉献·廉洁”暨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讲述了他退休后,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祖屋创建“农家书屋”,十几年如一日向乡亲们免费开放,送书上门,服务乡邻,发挥正能量的感人事迹。他的行动得到了省、市、县各级大力支持,更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因此获得了多项殊荣。
“退休了,我拿啥子送给乡亲”
1946年5月,李传文出生在陕西省汉阴县五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姊妹几个他有幸读完高中,上了大学,当上了老师。2006年,他从县委党校退休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农村老家,看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农村可喜变化,乡亲们虽然日子过得好了,但增收致富的后劲还是不足 ,“五一村有山有川、交通便利、条件好,可是,这么多年村民为什么不够富裕?”,他认为农村的穷根子,不只是缺钱,还是缺文化、缺科技。对于上过学,当过村上、公社领导,在党校教了半辈子书、曾经带领基干民兵修通第一条机耕路、第一个完成恒紫路工程、代表第一支上山下乡知青队伍受到全省表彰的他,带着家国情怀,对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看得清楚。他在思考:退休了,还能为家乡做点啥?从这时起,他心中就怀揣了一个梦想:要用自己的积蓄为家乡建一个农家书屋,给家乡人民传播文化知识,要将“扶贫扶志扶技能”派上用场。
“着急啊,现在是跟生命抢时间、抢速度,要不,再想做就做不成了!争取明年开春就要把它干起来!”,他指着院子里不大的一片青椒地 ,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说起未来规划,更是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半年过后, 200平米的三层小楼建起了, 老屋里的书刊搬进了新房。为修缮老房,他花掉了五、六万元,还有部分缺口,“没关系,当务之急就是努力攒钱”。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去县上要项目,他说:“套项目的事咱不能干,那不是咱的品行。我这儿自己的事,钱一凑齐,说干就干起来”。他心心念念要干的事,硬是花了12万多元,翻新了祖屋,圆了他后半辈子为乡亲们办“农家书屋”的梦想。
说到做到,把“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底
2007年7月,“传文大哥”老家院里的农家书屋开始接纳读者,每周二、四、六,给读者导读、解读和现场服务;周一、三、五走村入户,送书上门,提供科技、文化服务,开展户外讲座;星期日,整理图书,开展读书会、培训会,组织老年人娱乐活动。他的“农家书屋”被定位为一所集阅览、藏书、培训、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村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在五一村, 大伙都称他:“传文大哥是我们的活财神”。村民胡小平,种30多亩的莲藕、养30多头的肥猪,每年都有不少的收入,他的“生物链”、“致富经”经常引来周边农民和广大基层干部上门参观学习。起初胡小平种植的藕田里一种无名水草疯长,情急之下胡小平翻遍了“传文书屋”书柜,也没有找到答案。“传文大哥”夜深人静之时,翻阅大量资料,终于在报纸上找到一篇有关农业生物防治法的文章使他茅塞顿开,“找几只鸭子试试”。果不其然,鸭子下塘吃草,效果出奇地好。如今胡小平的30多亩藕田,形成了新的生物链。
“传文大哥”还为个体经营户提供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农家乐”老板徐家翠就是受益者。徐家翠的“农家乐”开张没多久市场日趋萎缩,他知道后就挑选了烹饪书籍送过去,“同样是农家土菜,你看人家做出了多少花样”,“软件也是硬效益”。接着又给徐家翠推荐接待、礼仪、环境美化的书籍。如今,徐家翠的“农家乐”除了优质的菜品,更有音乐、鲜花等贴心的服务。被大家誉为“阿庆嫂”的徐家翠说,“不是我有啥本事,是我们村有传文大哥送知识、传技术,他是我们的活财神”。
“传文大哥”为使农家书屋吸引读者,让更多地农民从书本中得到实惠,他把村上的养殖、种植、加工、商贸等300多家专业经营户和部分爱读书的村民列入“特服”对象,购买、搜集了上万册的科技书籍,上门服务,他在便民服务中找到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感受。
“老了也要干些有益的事情,
关键还是看你干不干、干些啥?”
“传文大哥”离开工作岗位后,退休不褪共产党员本色,不停为群众服务的脚步,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乡亲们提升致富能力,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村老人,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他创办“农家书屋”12年,始终不离不弃。有人讲,他的书屋位置好,是办“农家乐”赚大钱的风水宝地,而他却说,他办书屋,“前门开到大路上,方便群众。后门开到村部里,可以整合资源,方便老年人”。的确,像徐家翠一个与书无缘的农家妇女,竟然成了“农家书屋”的铁杆读者,怪不得“传文大哥”的农家书屋远近闻名了。
如今,10多年前翻盖的老屋被不同样式的书架填满。刚刚忙着整理图书的传文大哥,捋着稀松泛白的头发,手腕上两大串沉甸甸的书柜钥匙,让他的左手不自觉地使着劲儿。他看着满墙的荣誉证书说:“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关键的是:怎样让农民在家门口把书读好,读得多,观念更新得快?怎样把‘书屋’作为文化基地,用知识去帮助更多的农民?怎样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把‘书屋’传承发展下去,这是当下最紧迫的。”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王建涛是外村人,领着两个弟弟在五一村租居上学。他知道后,就把他们领到书屋读书、做作业,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温暖。3兄弟在进城上学临行前,来找到到“传文大哥”,塞给他简短而厚重的一封信:“传文爷爷,我们兄弟商量好了,长大后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好人。”
聋障女青年马熙红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就有意识叫她到书屋“上班”“帮忙”,给她发工资,帮她想办法解决困难,还将她作为“传文书屋”未来的接班人“重点培养”。
俗话说:能者多劳。“传文大哥”里里外外他要张罗农家书屋,还得操心老年协会的学习活动,他和老伴每月的退休金除了维持生活,还得用于“农家书屋”无偿服务,累计花费了20余万元,而他说,“多点爱心、耐心,多点付出、担当,‘传文书屋’就能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读者多、耳目多、交际广、辐射广的优势,为需要帮助的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虽然老了,这些事还是能干的”。
一位参观过“传文大哥”农家书屋的文化干部感慨,“看看门庭若市的‘传文书屋’,想想那些门可罗雀的‘乡村书屋’,终于明白:不是农民不读书,而是缺少李传文这样的‘文化使者’。”
12年来,他和他的“传文书屋” ,接待读者10万多次,受聘到镇村机关单位学校义务讲课500余场次,成为汉阴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他孜孜不倦,激情奉献,教化乡邻,助人乐,传播正能量,发挥正能量的典型示范作用和崇高精神,为乡亲们所传颂和爱戴。